玉门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绘就乡村振兴好“丰”景
农田连片,满地金黄。来到玉门市下西号镇石河子村,青绿色的玉米秆上一根根玉米棒子颗粒饱满,色泽金黄,放眼望去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随风摇曳。田间点缀着蓄水池,田边机耕路平坦畅通,防风林生机盎然。
农田增产——完善农田设施,提升粮食产能
玉门市下西号镇石河子村村民宋刚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。“种了一辈子地,种上高标准农田了。”他乐呵呵地说道,“以前,我们村田间都是土路,下雨泥泞,刮风迷眼,有些地方农机进田老费劲了。自从修了平坦的机耕路,下田干活方便了,大型农机进出也容易。”
石河子村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4亩,涉及5个村民小组509户,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70.8%,初步形成了“田成方、林成网、路相通、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。建成后,石河子村结合田块地力、土壤类型、种植类别,采取耕作层保留、绿肥翻压、秸秆还田、增施精粪、冲施改良剂、耕地深翻等措施,农作物增产10%左右,亩均收入较之前提升30%,耕地质量明显提升。
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,全市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耕地质量稳步提高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,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支撑。截至目前,玉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27.5万亩,占市属耕地面积的43%;累计建成万亩高效粮食生产区3个、千亩高效粮食生产区11个,项目区粮食种植面积占到80%以上,吨粮田面积占到40%以上,带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.26万亩,总产量达到9万吨,增加2000余吨,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、集约化转型升级。
农业增效——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粮食生产增效
“以前施肥打药,有的区域无人机没法降落,就飞不到,还得靠人力。现在,路都平坦了,无人机能飞到田里的各个角落。”说话的是下西号镇河东村种粮大户贾玉斌。
早年间,施肥可没有无人机这个“好帮手”,那时候的农民施肥打药既辛苦,又掌握不好施肥量。如今,无人机飞上一圈,高效又精准。
走进贾玉斌家院子,拖拉机、播种机、打包机、收割机、铲车等大型农机设备琳琅满目。“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好了,适合机械化作业、规模化生产,这几年我学了好几样农机操作技术。家里今年种了500多亩地,大部分都是机械化作业。”贾玉斌说。
针对种植模式的变革,玉门市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,整合46家农机、植保、农资、供销等机构服务力量,统筹调度大型农机具260台件,构建起了全市社会化服务平台,实施粮食托管面积10万亩,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机综合服务保障率达到90%以上,人工成本降低80%以上,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,减少18.4%,耕种管收时效大大提高,种田从依靠人力转变为了依靠机械。
近年来,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,玉门市引进优良品种、北斗导航系统、精量播种、深翻深松、水溶专用肥、干播湿出、水肥一体化滴灌和空地一体植保等关键技术进田,试验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种植模式,亩均产量达500公斤以上,推行玉米宽窄行密植水肥调控吨粮田种植技术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,创建吨粮田6万亩,提升了种植水平,促进了节本增效,科技种田被越来越多农民认可。
农民增收——农田建设提质,农民收入渠道拓宽
渠相通、路相连,曾经灌溉不便的田块,如今成为高产田,高效节水灌溉和农机机械作业更加方便,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。
“以前每人每天最多能收1亩玉米,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收玉米上百亩。”下东号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郑平山说,农机作业保证了农时,还节省了人力。
土地流转了,时间充裕了,不少农民也腾出工夫,外出务工赚钱。
算好“大账”的不只是农民,还有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者和运营者。甘肃商硕农业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在下东号村承包了2200多亩高标准农田,采用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大力发展订单农业,联合周边农民60多户,种植优质辣子、制种西瓜、玉米等作物,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。
玉门市创新推广了“企业流转+村级托管+农户联种”三种规模流转种植模式,吸引市内外26家大型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经营,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万亩,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80%,提高了40%,农业订单率达到90%以上,提高了30%,实现了生产规模化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